
【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】
河南光山有“十宝”,挂面、茶油、米酒……样样都不孬。
过去,文殊乡东岳村的乡亲们手里攥着“十宝”,可是日子熬煎得很!
那是为啥?
这个村,位于河南、湖北、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,交通不便,酒香也怕巷子深呢!
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柏油路通到了村口,网线拉到了床头。这下好了,“‘十宝’真不孬,样样赚钱样样好!”
可是不久,“十宝”又变孬了——使尽了法儿,却卖不动了!
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急得火烧眉毛!
急归急,市场可不给你好脸:你想想,村村都有“宝”,人家凭啥只要你的?
就在这时,“高老师”来了。
“高老师”叫高慧慧,是县里从杭州请来的“文化产业特派员”。
别看高老师年龄不大,能当“特派员”,人家还真有几把刷子呢!这不,听完杨长家的介绍,高老师的点子马上就出来了:“只要这条路走畅,管保产品销得俏!”
高老师把这条路归结为这么一句话:“特色产品,一定要做‘特’!”
高老师接下来的做法,让杨长家和乡亲们从心里头吐出一个字:“服!”
杨长家至今还记得高老师是这样说的:“每种农产品都有独特的亮点,要想卖得好,必须把它挖掘、提炼、放大出来。就拿这挂面来说吧,你们东岳村挂面的特点,是有盐。那么为啥不在‘有盐’上下功夫?”
原来,村里的挂面是用食用盐发酵的,不酸、不粘,口味独特。为此,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:“腊肉汤下挂面——有盐(言)在先。”
“在‘有盐’上下功夫?”杨长家如坠云里雾里。
“好东西得先有个好名字,咱这挂面,就叫‘有盐在先’!”高老师当即拍板。
“有好名字还不够,还得讲出好故事!我觉得有两个故事可以讲:一个是‘盐’的故事,讲出老手艺的风味;一个是‘言’的故事,讲东岳村有言出必践的诚信,向消费者保证,绝不做假!”
“另外,包装也得改一改。一包10斤,城里人谁会一下子买这么多?”
这些话,杨长家听进去了。但他还有些疑虑:真的中?该不会是纸上谈兵吧?
高老师带着东岳村的乡亲和“有盐在先”的故事,去了义乌文博会。没想到,“有盐在先”的故事没讲完,东岳村的展位就被挤得水泄不通!有个客商,一笔就是20多万元!展会结束后,来自全国各地的订购电话更是响个不停,这个小村子从未有过地忙活了起来。
“乖乖呀,中!真中!真是中!”老杨和村民们算是彻底服了。
“服了”的乡亲们,脑瓜子一下开了窍:
“俺们家糍粑比那挂面还有说道哩!把俺姥姥的故事讲出来,一定更美气……”
“现在年轻人都讲究那个啥来着?对,是调调!俺琢磨着,要是把艾草的来历给年轻人念叨念叨……”
…………
一通,百通!现在,村里何止“十宝”,所有的土特产,都成了“土地爷的帽疙瘩——起明发亮宝贝蛋”。
记者在东岳村采访时,杨长家执意要带我们去村里的特产展销厅看看。
腊肉、茶叶、糕点、麻鸭蛋……把一排排货架堆得满满当当,色彩或亮丽或素雅,包装或古朴或新潮,名字或文气或俏皮,让人拿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。
“这款茶叶,叫‘陈的心肝’,茶名是村里的‘茶痴’老陈起的。他们家可是祖孙三代都种茶做茶。你看这包装上的三个巴掌印,每个代表一代人!”
“不如吃茶去?”另一款茶叶的名字,引起了记者的好奇。
“这名字可有典故,跟苏东坡有关哩!当年苏东坡遭贬,路过咱光山,在一座寺里与僧人品茶论禅,喝高兴了,大学士随口就来了一句‘不如吃茶去!’”
沿着长长的货架一路往前走,“好运香菇”“步步糕升”“双向的甜”等一个个品牌,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。
“就这个展销厅,今年已经卖了一百多万哩!”杨长家的话牛得很!
(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丁艳 王胜昔)